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通信

网络通信范文精选

网络通信

网络通信范文第1篇

下面我将对LINUX平台下网络通信设计的工作流程、数据发送、数据接收三个模块进行详细的介绍。

1工作流程

首先调用SOCKET函数创建一个用于通信的套接字,然后给已经创建的套接字(SOCKET)绑定本地地址/端口号(Bind()),成功之后就在相应的SOCKET上监听(Listen())。当Accept()函数捕捉到一个连接服务(Connect())请求时,接受并生成一个新的SOCKET,并通过这个新的SOCKET与客户端连接,用Read()/Write()或相关函数读取和发送数据,传输完毕时,用Close()关闭所有进程,结束这次通信。客户端程序设计流程:客户端也先要创建一个SOCKET,将该SOCKET与本地地址/端口号绑定,还需要指定服务器端的地址与端口号,随后向服务器端发出连接(Connect())请求,请求被服务器端接受后,用函数进行了数据的接收与发送,传输完毕后,用Close()关闭套接口,通信结束。

2数据发送模块

从应用层到物理层发送数据时,函数调用顺序如下:send>sys—send>sys—sendto>sock—sendmsg>inet—sendmsg>tcp—sendmsg>tcp—send—skb>tcp_transmit>ip—queue—xmit>ip—queue—xmit2>ip—output>ip—finish—output>ip—finish—output2>neigh_resolve_output>dev_queue_xmit>ei—start_xmit网络连接创建好以后,就可以进行发送数据了。

3数据接收模块

当网络上的数据到达接收计算机时,网卡控制器产生中断,调用该中断的中断处理程序ei—interrupt()。在这个函数中主要通过判断中断状态寄存器(ISR)的内容,调用相应的处理程序来接收数据。如果中断状态寄存器显示接收到数据或者接收到有错误的数据时,就调用ei—receive()函数进行数据的接收。在ei—receive()函数中要正确设定边界指针寄存器(BNRY)和当前页寄存器(CPR)的内容,当BNRY或者CPR等于页停止寄存器(PSTOP)时,把它们的内容设置成页开始寄存器(PSTART).当CPR=BNRY时,表示缓冲区全部被存满,数据没有被用户读走,这时网卡将停止往内存写数据,新收到的数据包将被丢弃不要,而不覆盖旧的数据;当CPR=BNRY+1时,表示网卡的接收缓冲区里没有数据,用户通过这个判断知道没有包可以读,当CPR!=BNRY+1时,表示接收到新的数据包。

结束语

网络通信范文第2篇

1.引言

将多个Wave文件或多路Wave数据同时在Wave设备上输出,就可同时听到多个不同的声音,达到混音的效果。如果是将多个不同端点的话音数据经局域网络传输到达某一个端点再经该端点的Wave设备输出,就能同时听到多个人的话音,从而实现局域网络中多方的话音交谈。

在网络上实现话音交谈,特别强调实时性,要尽量保证话音的平滑、连续,因此为了保证话音数据连续,减少话音数据存储带来的延时,在具体实现中,话音的录制和播放都不采用文件的形式,录制和播放的话音数据都存在缓冲区中。在Windows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高层Wave接口函数无法直接播放缓冲区中的话音数据,而必须用底层函数来实现,常用的是WindowsAPI中的Wave函数。将Wave数据在Wave设备上输出使用的是WaveOutWrite函数,但是该函数不支持多路Wave数据的同时播放,为了能达到多路Wave数据同时播放的效果,对缓冲区中多路Wave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后,再提交给Wave输出设备播放。实现原理如图1所示。

图1多路Wave混音的实现原理

2.实现原理

实时地混音,就是将多路Wave数据进行相互叠加处理到另一个目的缓冲区,最终将该目的的缓冲区提交给Wave输出设备。

将每一路Wave数据作为一个单独通道,分别从每个通道取一数据片段,把取得的几个数据片段相互叠加,然后存进另外一个目的缓冲区中。为了便于处理,缓冲区通常采用数组的形式存放Wave数据。

如果话音数据,采用采样频率1025Hz,8位单声道的数据格式,那么一秒的话音数据量为11025个字节。

为了达到实时的效果,目的缓冲区通常都设置比较小,大约可存放1/8秒的话音数据量,对于前述的话音格式,目的缓冲区的大小为11025/8=1375个字节。

下面具体看一下Wave数据以数组形式存放时的混音过程。如图2所示。

图2多路Wave数据的叠加过程

假设有4路Wave数据,目的缓冲区的大小为1378,混音子函数调用为Mixer(lpDest,rgpCDdata,4,1378)。

下面给出混音子函数的实现。其中lpDest为目的缓冲区,rgWaveSrc为多路Wave数据源,iNumWaves为Wave数据源的通道数,wLen为目的缓冲区长度。

Voidmixit(LPSAMPLElpDest,LPSAMPLErgWaveSrc[],intiNumWaves,WORDwLen)

{int,,iSum;

WORDctr;

ctr=0

While(wLen)

{

iSum=128;/*静音时数值为128*/

for(I=0;I<iNumWaves;I++)

iSum=iSum+*(rgWaveSrc[]+ctr)-128;

PEG(int)0,iSum,(int)225);/*对转换结果处理*/

*lpDest++=iSum;

ctr++;

wLen--;

}

}

注意一点的是对于单声道数据一个字节表示一个采样值,采样值在0-255之间,各个通道的对应Wave数据相加后,就会溢出,还需要将相加结果转换成0-255之间的数值。

将该目的缓冲区中的Wave数据经WaveOutWrite函数输出,就能同时听到四个不同的声音,当Wave输出设备播放完目的缓冲区中的数据便返回,请求用户提供更多的Wave输出数据,因为Wave输出设备只能输出提交给它的Wave数据;另外,对Wave数据进行混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提交一个目的缓冲区中的数据给Wave输出设备后,就必须马上混叠另一段Wave数据来提交给Wave输出设备,作为下一个输出的数据缓冲区,避免声音输出的中断,后一个目的缓冲区提交后被输出设备放入输出队列中,当第一个目的缓冲区中输出完毕后再输出它的数据,当输出设备在输出第二个目的缓冲区的数据时,又能将第三段数据混合进第一个目的缓冲区中,然后重新提交,直到提交完所有的Wave数据,那时就将停止输出。在实际应用中目的缓冲区的数要多个,一般为3至4个,图3给出了混音、提交的完整过程。

3混音、提交过程

3.特殊情况的处理

上面讨论了混音及播放的一般过程,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到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各通道中待混音的Wave数据长度不同。

...

图4各通道中的Wave数据长度不同

这种情况是指当前要混音的某一通道中的声音片段数据比Wave混音器所定义的缓冲区长度要小,这时该路被采样的声音没有足够的数据与Wave混音器中的数据相混叠。

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主要包括三步:

a)Wave混音器在混音前首先判断是否有这种情况出现,如果出现,Wave混音器必须确定该Wave通道中所能被采样的数据长度;

b)按照该通道所能被采样的数据长度,将该路的数据与其它多个通道中的数据相混叠存入Wave混音器的目的缓冲区中;

c)停止对该通道Wave数据的采样混叠处理,只采样混叠其它通道中的Wave数据,存入Wave混音器目的缓冲区的余下部分。

因为在接下来的采样混音过程还会出现相同的情况,所以必须重复上述a-c的步骤,直到Wave混音器的缓冲区填充完毕或再没有可填充的数据为止。这时将该Wave混音器的目的缓冲区提交给Wave输出设备。

当播放混音数据时又有新的一路Wave数据要求混叠并且被播放。

当前正在播放Wave混音器中一个已经混叠的目的缓冲区中Wave数据,这时又有一路声音要求马上混叠并且被播放。

这种情况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多路Wave数据经过混叠,存储到目的缓冲区,该目的缓冲区中的Wave数据在提交给输出设备前,是确定时长的。当有新的一路Wave数据要求加入时,Wave混音器必须要能确定目的缓冲区中的Wave数据已经播放到什么位置了,同时通知Wave播放设备当前所播放的Wave数据以及Wave设备播放队列中的所有Wave数据不再有效,然后从该时间点起,重新采样混叠各通道中余下未播放的Wave数据,采样混叠过程中加入新的一路要求混叠的Wave数据,将重新混叠的Wave数据提交给Wave输出设备,所有这一切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完成,要不然用户可能听到声音有中断现象出现。而且这种方法中该重新采样的时间点比较难定。

因此,对于这种情况还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方法来处理,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Wave混音器不用中断Wave输出当前所在播放的数据,只要重新处理一下Wave设备播放队列中的Wave数据便可以了。

在混叠下一个目的缓冲区中数据时,包含进新的Wave数据。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延时,延时的时间长度为,从重新混叠的数据提交到Wave设备的播放队列中算起,直到该缓冲区的Wave数据被播放开始为止。如果定义输出队列的长度3个缓冲区,那么延时的长度最长也就2个缓冲区中的Wave数据播放长度,要是缓冲区的长度设置的非常短的话,这种延时一般是不容易听出来的。

播放过程中中止其中某一路Wave数据的播放。

当正在播放多路Wave数据时,在某一通道中的Wave数据还未播放完成前,要求中止该通道中Wave数据的播放。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与前面提到的情况(2)相似。Wave混音器首先确定当前缓冲区中Wave数据已经播放到什么位置,同时通知Wave播放设备当前所播放的Wave数据以及Wave设备播放队列中的所有Wave数据不再有效,然后从该时间点起,重新混叠余下的未播放的Wave数据,但在采样混叠过程不包括要求去除的Wave数据。

同样当前播放位置的确定比较困难,所以实际中解决的方法基本同第二种情况中方法2相同,不过在进行后续的采样混叠过程不是加入新的Wave数据,而是去除某一指定通道中的Wave数据。

4.结束语

该方法已经在实际中使用,因考虑到网络中数据流量和系统的性能要求,话音数据的录制与播放都采用了8位单声道的格式,对于立体声16位Wave数据的混音处理较复杂,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MicrosoftCorporation.MicrosoftWindowsMultimediaProgrammer''''sReferce》MicrosoftPress1995

网络通信范文第3篇

1、通信技术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网络故障引起的浏览器无法正常运行上网、网络通信中断等问题。对这样问题的解决办法则是通过运行网络故障修复的诊断命令或者根据提示的故障原因报修等。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通信常常提示计算机设置错误等,则应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设置即可。

2、网络通信安全

网络通信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购物等B2C、B2B领域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前技术发展过快、人们保护信息意识较差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问题,虽然给计算机网络通信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但是却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二、新时期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网融合技术

由于当前社会手机终端的发展、平板电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对传统笔记本或家用电脑产生了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人们在新时期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利用光通信技术的快速、移动通信技术的便利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等优势,融合成为一种快速、便利、多样的新技术,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也可以促进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办公的效率,大大提升人们由于计算机网络通讯不便、不畅所带来的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的解决效率。而且,还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地点对计算机网络通信的不同要求,一举多得。

2、无线通信技术的跨越

在新时期网络通信的改革中,人们对于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便利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向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目前,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是指WiFi技术,包括中国电信的chinanet、中国移动的CMCCauto等。这些率先使用无线通信技术的移动通信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外国无线通信技术,缺少独立自主的开发。所以,完成无线通信技术的消化吸收,完成无线技术的跨越,成为了摆在当前网络通信技术公司的严峻问题。把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设施来建设,把便利性提高,惠泽民众,使得社会的发展更加得益于此,也是当前无线网络通信公司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3、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

现如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由2G向4G跨越。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对4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追求,是为了保护三家移动通讯巨头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真正的做到方便民众,而是作为营销的策略才进行的通信技术革新。因此,在未来的移动网络通信中,如何做到通信技术革命真正的有益于使用者,这才是移动网络通信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结语

网络通信范文第4篇

1.1建筑物的雷电侵害雷电是自然界的一个现象,主要是云层中积累的电荷被释放出来,因为所储存的电荷非常大,放电时会产生强大的电能,导致建筑物以及设施受到破坏。雷电的危害方式比较多:直击、侵入、感电、球形雷等,直击雷是云层内的电荷向地面建筑物进行放电而产生的。雷电的危害形式有几种:直击雷、雷电侵入、雷电感应、球形雷。直击雷是云层电荷与地面建筑物进行放电而形成的。雷电侵入是雷击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缆或管道传播侵入室内的雷电波。雷电感应是由于雷电流的强大电场和磁场变化,在设备和线路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而产生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危害。球形雷是一种游动的发光带电体,可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击毁接触之物。

1.2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的感应雷侵害产生雷击的时候,电荷所蕴含的电能被释放出来,由于散流电阻产生出局部的高电压,在放电的时候,脉冲电流因为附近的金属和导线等发生了电磁感应,形成高电压。高电压是建筑物以及室内的设施主要的威胁,所以我们在采取防雷措施的时候,需要针对感应雷来进行处理。通信线路如果在空旷的地方比较突出,那么就有较大的几率在发生雷电现象的时候,被雷电所击毁。即便是电缆被埋在地下,当直击雷冲击时,强电压也能够穿透突然进入到线路内部。平行铺设的电缆被雷击中后,会在附近形成高电压,导致与其相连的设备被损毁。

2.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雷击防护

2.1防护雷电的主要方式有隔离、疏导、等位、消散。疏导是将强大的电流引入大地,我们比较熟悉的避雷针就是这样的防雷方式。隔离则是通过隔离的方式来让雷电不影响到被保护的物体。等位是将多物体地连接置于同一电位以保护物体。消散是用消雷装置释放异性电荷中和雷云电荷,阻止雷电的形成。

2.2电源系统的防雷建筑物如果有避雷针,那么其直击雷的危害基本上能够避免,但是直击雷所形成的电磁场对于电子设备而言仍然是较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还需对电流过电压对计算机网络的损害进行防护,通过设置防雷装置,将电流进行分散,限制压力,避免计算机系统受到影响。

2.3网络通信线路及接口的防雷通信线路的防雷要点与供电线路相同,需要对建筑物外所架设的通信网络给予注意,对于已经处于架空状态的线路安置保护套管,将进入室内前的端位金属壳接地,光纤线路可不用进行防雷处理。虽然电源供电和网络线路等外接线路上安装了防雷保护装置,但由于雷击发生时巨大的电磁场,会在500米范围内的网络传输线路感应极强的过电压,因此在网络通信线缆接入设备前,特别是跨越房间、接近窗口和由室外引入的双绞线到网络设备之间,均需接入信号避雷器进行瞬态过电压保护,保护与之相连的网络设备。由于信号避雷器是串接在通信线路中,所以信号避雷器选择时除要考虑防雷性能指标外,还必须满足信号传输带宽、传输损耗、接口类型等网络性能指标的要求。

2.4设备安装箱柜防雷设备安装箱柜的防雷,主要是将箱柜金属壳体链接接地,宜采用单独、多点分别就近接地,在设备安装箱柜的隐蔽位置打孔去漆,再使用铜质螺钉链接接地线即可,它可以有效的防止周边雷击电场、大电流感应造成二次损毁的扩大。

2.5地电位反击的防范要消除地电位反击危害,通常采取的措施:一是作等电位连接,用金属导体将两个金属物体或接地体相互连接起来,使雷电接闪时电位相等;二是使可能电位反击的两个物体之间隔离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三是采用联合接地网,消除各地网之间的电位差,保证设备不因雷电的反击而损坏。机房接地能够给机房提供较好的安全性,也是防雷设施的一项基础工作,使用联合接地网,让所有的防雷接地设施都连接一个接地装置,设备就可以单独的连接附近的地网,联合接地网能够避免不同地方的电位上升带来的影响,避免了电位差,让机房接地系统的防雷效果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3.结束语

网络通信范文第5篇

【关键词】CRC算法;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

1CRC算法概述

1.1CRC算法简介

CRC算法即循环冗余校验算法,从本质上看,属于错误检验编码的一种。目前,计算机网络通信过程中,以该算法应用最为广泛。相对于其他错误检验编码形式而言,循环冗余校验算法在漏检率与误判率的控制方面,体现出了极大的优势[1]。循环冗余校验算法,具有二元码组简单的特点,这是促使其误判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参数表是CRC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包括512字节,是支撑算法完成的关键[2]。在CRC算法运行前,需要首先确保存在可容纳512字节大小的参数表的区域作为保证,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参数表的应用,实现整个计算过程。

1.2CRC算法的实现

从循环冗余校验算法实现的角度看,主要包括硬件实现与软件实现两种,实践经验表明,相对于硬件实现而言,软件实现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因此,相应领域目前一般以软件实现作为该算法的主要实现方法,以太网便属于循环冗余检验算法软件实现的代表。计算机网络实体之间通信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数据包的传输来控制,数据包的构成情况如图1[3]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据包主要由SOH、序号、长度、数据、校验码五大部分构成。①SOH:SOH属于整个数据包的包头,功能在于对即将传输的数据的源站地址以及目的站地址等信息进行保存,确保数据能够从源站地,快速准确的传输到目的站,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提高数据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及传输效率。②序号:序号同样属于数据包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功能在于显示数据包的组数,简单的说,两者显示的数值需保持一致,如存在3组数据包,则序号显示为3。③长度:长度是显示数据包中字节的主要部分,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④数据:数据即计算机网络通信过程中,所需要传输的各类型的信息,是传输的主体以及主要传输对象。⑤校验码:校验码处于整个数据包的尾部,是纠正整个数据传输中发生的错误的主要部分。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如何降低差错出现的几率,是有关人员研究的重点。作为数据包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校验码的功能在于对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差错进行检验,以使差错能够被有效控制,最终达到提高计算机网络通信可靠性的目的。需注意的是,校验码需对从“SOH”到“数据”的数据包中的每一部分进行校验,以全面降低网络通信出现差错的几率。

2CRC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从循环冗余校验算法的应用过程、校验码的生成以及该算法应用的优势与缺陷三方面入手,对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

2.1CRC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过程

与计算机网络通信所需传输的数据之间建立编码关系,是循环冗余校验算法的主要原理之一[4]。上述原理的实现,需要通过将校验码加入到数据包的末尾部分来达成。在与数据之间建立了联系之后,数据便能够从源地址正式开始传输。目的地地址在接收到数据之后,会通过“译码”这一过程,对本身加入了校验码的数据,进行反运算,如运算结果与源地址的结果相符,则说明在计算机网络通信过程中,未出现错误。相反,如通过对运算结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则认为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了差错,此时,数据接收目的地,会反复循环完成“译码”过程,直到结果一致为止。在循环冗余算法的应用过程中,数据包中的SOH及数据等,均以信息代码组的形式体现,其传输过程,均以二进制作为主要方式。在校验码检验计算过程中,需通过将代表数据包的二进制数据,与某一多项式相除,如计算发现,两者相除能够取整数,则认为本次网络通信过程中,未发生错误,所接收到的数据,与源地址所发送的数据相符。相反,如果计算发现,两者相除无法取整数,则证明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模2运算法,是完成该计算过程所应用的主要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计算效率高,且计算结果能够准确的反应通信情况[5]。

2.2校验码的生成

循环冗余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以算法校验码生成的过程为主,具体步骤如下:①完成初始化过程,并设置循环变量初始值。②信息被输送到余数单元。③余数单元向左移动8位。④余数单元向左移动1位。⑤将最高位与1对比,判断其是否等于1,如等于1,则需判断余数是否整除,同时判断是否循环8次,如循环8次,则可将余数存储,并完成256次计算,最终结束计算。⑥如将最高位与1对比,发现其不等于1,则需判断是否循环8次,如否,则应重新开始收集信息,并将其输送到余数单元,如是,则可存储余数,并在完成256次计算后,结束计算。⑦计算必须保证完成256次。采用上述校验码生成方法的原因在于能够有效纠正不同数量的错误,实践应用中,对于网络通信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3CRC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应用的优势与缺陷

循环冗余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优势较为显著,具体体现在纠错效率高这一方面,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计算,结束纠错过程,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速度的提高以及通信效率的保证,均具有重要价值,与传统检错码纠错的应用效果相比,优势显著。但需要认识到的是,该算法的应用同样具有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参数表的存储方面,必须具备较大的空间,以存储参数码,否则,算法的纠错效率则会受到影响。

3CRC算法的纠错条件与注意事项

3.1CRC算法的纠错条件

循环冗余校验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纠错过程中的应用,必须保证具备一定的条件:①能够将所有奇数个的错误进行纠错处理。②单个突发性错误可被有效纠正。③两个错误可被有效纠正。如纠错满足上述条件,则认为循环冗余校验算法,可有效满足计算机网络通信对于通信可靠性以及通信效率的需求,可将其用于通信的纠错过程中,以使计算机通信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CRC算法应用注意事项

在循环冗余校验算法的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包括多项式的选择以及算法编码方法的选择两种。

3.2.1多项式的选择

在算法执行过程中,判断通信是否存在错误,需要将以二进制为代表的数据包,与某一多项式相除,并通过对两者是否能够整除的判断,实现纠错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选择多项式,会对最终的计算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纠错效果,因此,在循环冗余校验算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重视多项式的选择问题。通常情况下,多项式会自动生成,而自动生成的多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差错以及误码检测的特点,是决定所生成的多项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多项式生成的可靠性,必须确保所有发生错误的位数,其余数不为零。另外,如错误的位置较多,处于不同位置的错误,其余数应与其位置相互对应,且与余数循环的规律相符合。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多项式选择的准确率更高。

3.2.2算法编码方法

在循环冗余算法的应用过程中,需要首先将数据包编码,目的主要在于使其第k位有效信息,能够实现左移r个单位的过程,进而得到余数。可将编码所包含与体现的信息,视为数值,并采用模2运算的方法,对其余数的多项式进行运算,最终获得相应校验码。

4结论

综上所述,CRC算法属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纠错算法的一种,具有纠错效率高的优势,且能够有效发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在该算法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有关多项式以及算法编码方法等问题,同时,综合应用模2运算法,确保通信过程发生的差错,能够被有效发现与纠正,这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整体效率的提高以及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伟,王晓燕.CRC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2):119-121.

[2]程立辉,黄贻彬,付金华,徐洁.CRC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漏检分析[J].河南科学,2007(03):473-475.

[3]万晓燕,陈姗.CRC算法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05):144.

友情链接